“爸爸你知道吗?”——这个问题背后,是一场AI时代的亲子关系重构——慢慢学AI159
写在前面
作为一名家长,被孩子问倒已是常态。很遗憾是,讲道理,旧式家长的威严,几乎荡然无存了。孩子的教材一直在变,课程内容不断前置。处理孩子作业的时候,有几个很需要解决的问题,比如试卷去答案,错题整体这些功能,在夸克上很好解决了(对,就是你想的那个夸克网盘那个夸克)。
最近发现它又在拍照上整了“花活“,让家长的”面子”又回来了。
作为产品经理,有了想深入探究的想法。
一个入口,处理原本需要五六个App才能完成的事情
传统意义上的“拍照工具”,只停留在“识别”或“搜索”阶段,而夸克AI相机则从“识别”进一步走向“理解 → 分析 → 建议 →生成”。
你不需要在多个App之间跳转,也不需要再手动拼接流程,它把复杂的多步任务变成了一个简单动作:拍一下就好。
✅ 三个真实场景,看看它的“任务闭环能力”:
🧾 一张模糊、有水印的旧文献图表
拍照后自动去水印、高清化,识别数据内容 → 查找原始出处 → 智能总结 → 输出结构化综述草稿。
📝 一张课堂板书或会议白板照片
拍照后自动识别文字 → 去手写背景 → 提取要点 → 自动生成学习笔记或行动计划。
📊 一张健康报告或财报截图
识别指标 → 分析异常 → 调用医学/财经知识库 → 提供解释与建议 → 可连续追问多个图表做对比。
拍照提问 | 分析结果 | 扩展提问 |
---|---|---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你甚至可以像和人类顾问对话那样对它说:“再看下这张图和刚才那张的指标有什么变化?”
它会记得前文、理解图像、再做综合分析。
从亲子场景看AI To C的产品策略
作为AI产品观察者,我认为“拍照问夸克”最有价值的不是功能,而是选对了场景,抓住了连接情感与智能的关键点。
1. 接入生态资源,创造自然使用场景
当孩子指着植物问“这是什么”,拍下它,既能识别答案,还能接入拍立淘,查看相关百科甚至商品信息。这种生态打通,轻柔、自然、有延展性。
2. 阿里AI To C战略的具像化落地
夸克正逐步成为阿里在 C 端的 AI 实验场。从技术底座(如大模型、识别能力)到生态联动(如搜索、知识库、电商),这个功能是其“模型普惠化”的一次具体实践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夸克逐渐成为”更全能更强大”,”一个入口整合多个功能”。
搜索 | 电商整合 |
---|---|
![]() |
![]() |
3. 专业能力渗透复杂场景
“拍照问夸克”支持:
复杂图像推理:可处理图表、合同、学术图片等高认知需求内容
多轮图片问答:支持围绕一张图展开多层提问,适配孩子的“为什么为什么”阶段
个性化专业回答:结合深度搜索、引用专业资料,能输出结构化建议或生成辅助内容(如学习计划、PPT框架等)
对AI产品设计的一些思考
“拍照问夸克”背后,其实隐含着三个对AI To C产品至关重要的判断:
01|成功的AI产品不是功能叠加,而是场景穿透
单点爆破的AI产品,很容易在“更快更准”中被同质化。真正有价值的,是围绕一类人、一类事,把从问题识别到结果生成的链路走通。
02|从“能用”到“想用”,是决定用户粘性的关键
用户不是缺工具,而是缺体验顺畅、反应及时、反馈温和的产品。夸克的产品细节,比如意图识别、推荐模块、多图对话等,正是让用户“愿意再来一次”的关键。
03|情感连接是AI产品的护城河
不是因为AI很聪明我们才用它,而是因为它在我们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——比如帮我们回答孩子的问题、总结不懂的合同、分析看不懂的图表。
技术赢得理性,情感赢得长期。
结语:AI To C的终极形态,不是更快,而是更懂你
当“拍照”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,而是成为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智能中介,当你不再因为知识焦虑而错失与孩子的高质量对话,当你发现自己在处理繁杂图像信息时不再无助……
AI不再是一个炫技的外脑,而是一个真正协助你完成复杂生活任务、提供清晰决策路径的可靠搭子。
这,或许就是AI To C的未来:不是代替人,而是成就人。